《西斯廷圣母》(Sistine Madonna)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桑西于1513年到1514年间为纪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罗马西斯廷教堂内的礼拜堂而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古代艺术大师馆。 该画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画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里,故得此名。 作品解析: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祭坛画。 在画面上方,帘幕展开,圣母抱着小耶稣走来。她的衣着有白、红、蓝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着纯洁、爱和真实。她清秀的脸上有一种柔和的凝重,这分明显现着母亲的忧郁和无奈,也昭示了圣子的命运。圣子受到母亲的感染,似乎已经预知了自己肩负的使命,稚嫩的脸上显出深沉的哀伤和忧虑。他的右手有些畏缩地抓着母亲的衣角,似乎表明着心中隐约的恐惧。画面左下方是公元3世纪的罗马教皇西斯廷二世。他身披法袍,抬头跪向圣母。一脸上露出急切和卑微的神气。他手的姿态说明着他的虔敬和恳切。画面右下方是圣女巴巴拉,她是基督教早期殉道的圣者。虽然在理性上她有着和西斯廷一致的恳求,但是作为一个女性,她深知这个母亲内心所受到的折磨。因而她虽然跪向圣母,却又侧过脸,尽管面容恬静,但仍然隐隐透露出内心的痛苦与矛盾。 最下方的两个小天使,天真的脸上是疑惑的神气,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这里,拉斐尔的匠心不止是让画面得到了充实,而且在意蕴上,也有了更为丰满的表现。 在圣母身后,弥漫的蓝光构成了深处的背景,里面是婴孩的头像。这是一种喻示:圣母是神的母亲,但同时也是人的母亲,因为她的儿子耶稣是神子也是人子。 1483年,拉斐尔生于意大利的一座山城乌尔比诺,这一年达·芬奇已经31岁,米开朗基罗8岁。拉斐尔,这位美少年可谓名副其实的“艺二代”。 他父亲乔万尼·桑西是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家,8岁起就教拉斐尔作画,虽然离世很早,却给了拉斐尔重要的艺术启蒙。拉斐尔从小在文艺圈里长大,母亲玛吉亚亲自悉心培养他,童年时代的环境熏陶,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风度翩翩,长于社交。 1491年,拉斐尔母亲去世,3年后拉斐尔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父亲的画坊,又5年后,16岁的拉斐尔离开家乡,来到意大利北部裴路基亚城,加入了达·芬奇的同门师兄 —— 佩鲁吉诺的画室。 17岁,拉斐尔已经能以独立身份签绘画合同了,他正式成为佩鲁吉诺的助手,并被认证为“大师”。 拉斐尔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善于学习的特质,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绘画技法,如同拷贝机一般迅速转为己用,他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技术都很“佩鲁吉诺”。 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说:“可能没有哪个天才学生像拉斐尔那样,从老师那里学到这么多。” 大概在1502年,拉斐尔接到第一个正式订单——《圣母加冕》,从此开启了他的“大师生涯”,他不再以学生的名义绘画,而是以独立的身份签订绘画合同。这一开始就一发不可收,经过若干年后,拉斐尔在艺术史上留下了300多幅辉煌美好的画卷。 拉斐尔的画作大多是平行和谐的构图,画面宛如天上人间,左右工整对称,非常富有装饰性。 20岁拉斐尔画的《天使来报》《博士来拜》和《圣殿奉献》,显示出了日后在罗马梵蒂冈壁画的巧妙构思,在平行和工整构图的套路里,巧妙地将建筑透视结合在作品的构图里。 拉斐尔虚心好学,他向一个又一个老师求教学习,并吸收每一位的艺术精华。为了吸取更多的艺术营养,1504年,21岁的拉斐尔只身来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 —— 佛罗伦萨——那里有两位早已闻名遐迩的超级大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21-25岁,拉斐尔大多数时间都待在佛罗伦萨。当时,达·芬奇正好也回到了佛罗伦萨。那时,尚未成名的拉斐尔还是两位大师的迷弟。 有一次他正画着委托的草稿,听说偶像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一起绘制壁画,就立马丢下自己工作,跑去佛罗伦萨看偶像。他绝不会放过向大师学习的机会。但米开朗基罗不喜欢、甚至嫉妒这个长相柔美、清朗俊逸的年轻人,称他是“可恶的抄袭者”。 据说,米开朗基罗曾担心自己正在创作的圣彼得大教堂天顶画被抄袭,还特地封了起来。但拉斐尔不甘放弃,即使“偷师”也要学——他找到建筑设计者“走后门”,最终看到了这幅作品。 相比之下,另一位大师达·芬奇就慷慨多了。他对这个晚辈几乎倾囊相授,毫不吝惜自己的学识,甚至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也让拉斐尔在旁边观摩。达·芬奇还给拉斐尔展示了很多手稿。 通过不断地吸收模仿,拉斐尔从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学到了冷厉的线条、明亮的气氛,从达·芬奇的作品中领会了构图的流畅性和整体美。除了吸取了两位大师所长,马萨乔等大师的作品也给他带来更多的参悟,再融合自己的风格,拉斐尔很快就在艺术圈闯出了名堂。 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比富有才能的米开朗基罗小8岁,比学识广博的达·芬奇小31岁,虽然拉斐尔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晚出生,却比米开朗基罗早逝四十多年,比达·芬奇晚一年,是个英年早逝的艺术家。 在与三杰中的前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对话中,年轻的拉斐尔设法达到一种平衡,既合理地使用那些统领文艺复兴的规则,又结合对自然的模仿和甜美的表达。特别是吸取了达·芬奇金字塔结构的圣家族和四分三侧面人物肖像的影响,同时又保留了佩鲁吉诺清澈柔和的光线。 PART 2《雅典学院》 1509年,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聘请年仅26岁的拉斐尔给自己的梵蒂冈宫作装饰壁画。拉斐尔与教皇、学者们交换意见许久以后,决定依据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来配画,以歌颂神学、哲学、诗歌、法学为内容:神学的“圣礼的辩论”、哲学的“雅典学院”、诗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学的“三德” (真理“女人看镜子”、权力“脚伏狮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树枝”、节制“手拿绳索看天使”)。 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的画题是《神学》、《诗学》、《哲学》和《法学》四幅;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迹;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则由拉斐尔绘稿,由其学生具体绘成。而第一室内的《哲学》就是《雅典学院》,是这组壁画中最出色的一幅。拉斐尔的画风中有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因子,绘画创作趋于综合,这些也都在《雅典学院》中得到了体现。 《雅典学院》以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的逸事,通过追忆那个高度理想的古代黄金时代,借以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与它的渊源关系和对它的崇尚之情整个画面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描画了共11群组的57个学者名人。 |
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地图|【道勤网】-www.daoqin.net 软件视频自学教程|免费教程|自学电脑|3D教程|平面教程|影视动画教程|办公教程|机械设计教程|网站设计教程 ( 皖ICP备15000319号-1 )
GMT+8, 2025-4-25 01:54